乍看起来这一点与上面所说的"抓住人物特点"有些类似,但其实谈论的角度不尽相同。上面强调的是一种要求,重表象;而此处强调的是一种能力,重内涵,更具有实践性。所谓造型能力就是抓住角色特点,并赋予合适的音型和表达方式的能力。这种能力一方面需要演员的悟性,更多的是来自表演经验。
《阿甘正传》中阿甘是一个先天弱智,但他却不是普通的傻子。他经历了那么多离奇的事情,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小角色变成了一位被人追随的大名人。他善良勇敢、执着不馁。为了表现好阿甘这样一个特殊形象,徐涛给他的说话方式做了准确造型。他用了一种小孩的说话方式,其特点是单纯而非愚顿。阿甘的大部分独白用的都是这种方式。但是,前面我们已经说过,人们在不同感情状态下的说话方式是不一样的,阿甘亦如此。因此徐涛在抓住了他的总体特点后并没有停止对角色的深层挖掘,他在不同情况下为角色"造"了不同的"型"。我们举一段例子来看看。
病入膏肓的妻子问阿甘:"你在越南时怕吗?"他犹豫了一下说:"我怕。"但转而又说:"不过,我也不知道。"他为什么要改口呢?当年他面对母亲的病危时充满的只是无助与恐惧,这前所未有的打击让他不知所措。而今天,同样的病床,同样的情景,同样一个对他无比重要的女人面临生死的时候,他不能再次畏缩了,他要鼓起勇气。他想到了在他绝望时看到的美丽景色,那是对他最大的鼓舞。于是他入神地说:"有的时候雨会停很长时间,等着让星星出来,那时真好看;每天黄昏,太阳回水底睡觉之前,水面上漂着成千上万点闪光,就像那山中之湖;那水真清啊,就像是有两个天,一个叠着另一个;在沙漠里日出的时候,我看到了天之涯、地之极,真是美极了……"他说的时候已经完全被那些情景陶醉了,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他描述的景色都是至善至美的,他的那些故事更令我们无法想象,但又是我们普通人所憧憬的。通过这一切我们终于发现,阿甘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弱智,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。所以在他回忆美妙景色时,观众完全看不出他与正常人有何不同,那时的他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诗人,他要将他创作出的最美丽的诗篇奉献给心爱的妻子,让她树立起生的信念。徐涛非常传神地表现了这一段。此时阿甘的语言特点与前面发生了很大变化,而这种变化都是随着人物的表演,情节的发展微妙变化的,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被他带到了一个意境当中,全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变化。但是如果他还用先前那种孩子般的方式说话就非常不妥了,只会破坏影片的基调。
上海电视台的配音演员张欢在《大饭店》中配卡波特夫人,角色"端庄、稳重"、"温文尔雅、和蔼可亲",于是她便运用低音区,"让声音变得宽厚、低沉一些,显露出平静、缓和的色调,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和颜悦色、循循善诱。"在《神探亨特》中她配麦考尔,角色是一位机智果敢、不畏牺牲的女警,所以在语气和语调中便要透出一种刚毅和硬朗,于是她"较多运用了中声区,使之显得干净、利索,不拖泥带水。"在《成长的烦恼》中她配麦琪,这是一个贤妻良母的形象,对生活充满了热情,所以配音演员便"将语言处理得轻松、诙谐,吐字灵活,富有弹性,使其在随意性中透露出幽默感与喜剧色彩。"《玛丽安娜》中她配哈姆夫人,此人"轻浮,却心地善良",于是张欢便"以起伏变化剧烈的节奏,挑逗、轻飘的语调以及在有些句子的尾音加上装饰的处理,来表现人物的特定个性。"
通过以上例子我们不难发现造型能力的重要性,它就好比彩色颜料,把原本黑白的画面染上了各种生动的颜色,通过造型使角色变得生动、真实。对于同一角色,由于所处环境和思想感情的前后差异,声音特点也不一样,所以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造型(即抓住人物的"感情特点");对于不同角色就更不用说了,每个人物性格各异,生活背景往往大相径庭,如不在造型上加以区分便会给艺术大打折扣(即抓住人物的"性格特点")。